中医理论认为:肺为华盖,“娇脏”,娇嫩之脏。肺有主气,司呼吸的生理功能。《黄帝内经素问•玉机真脏论》:“病入舍于肺,名日肺痹,发咳上气。《黄帝内经·痹论》记载:“皮痹不已,内合于肺,则为肺痹……淫气喘息痹聚在肺。”“肺痹者,烦满喘而呕”。“痹入脏者死”,在病因、病机、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与肺纤维化相似。(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。)
在西医上,肺纤维化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,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表现相似的疾病谱,是多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,也是呼吸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,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。
中医学对肺纤维化的描述散见于“咳嗽”、“短气”、“喘证”、“肺胀”等篇章中。是以“肺痿”还是“肺痹”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,我们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多属“肺痿”范畴,病机多为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,津气亏损,失于濡养,以致肺叶枯萎。而继发性肺纤维化多属于“肺痹”范畴,肺为邪痹,气血不通,络脉瘀阻,并存在着由肺痹→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,肺纤维化病程日久,肺叶萎弱不用,气血不充,络虚不荣,则可属“肺痿”。“肺痹”与“肺痿”作为肺纤维化的病名,反映了病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,故临床上应该辩证治疗,辨证用药。分清虚实主次、轻重缓急。
|